已故國家文藝獎得主作曲家盧炎,一生淡泊名利,致力創作與教育英才,目前執教各大音樂系所理論作曲教授有一半都出自盧炎門下。
今年是盧炎88歲冥誕,也是他逝世十周年,他的學生作曲家群包括作曲家李子聲等自發性助聽器價格出資舉辦音樂會,東吳大學音樂系也舉辦研討會,紀念這位溫厚幽默的作曲家。
盧炎是台灣作曲界留美返國任教的第一人,也是少數能夠將中國詩學中的趣味性與審美觀融入創作的代表人物,創作包含獨唱(奏)、合唱、朗誦、歌劇、室內樂以及管絃樂等。盧炎子弟兵也是作曲家連憲升表示,老師一生致力創作與教學,典助聽器範令人懷念,希望讓他的音樂有機會被演出,也讓後輩了解盧炎一生的成就。
助聽器(hearing aid)是幫助聽障者改善聽力不良狀況的裝置,最早期的助聽器是耳筒,其構造與用法類似平常的漏斗。進入二十世紀,依據近似電話的原理,有人設計出電子式助聽器,其內部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麥克風(microphone),一是增波器或稱擴大器(amplifier),一是接收器(receiver),聲音由空氣振動而先經過麥克風,轉成電流,經過增波器放大後,傳進接收器,再把電流轉成聲波,使聽障者感應到聲音。1920年代,助聽器使用真空管,到了1950年代,為電晶體取代,1980年代,半導體晶片將助聽器的效能再進一步提昇。按照聲音傳導方式區分,助聽器分為空氣傳導式(air conductive)與頭骨傳導式(born-anchored)兩大類,大部分助聽器屬空氣傳導式,依其外型可大致再分成四種:1.口袋型,麥克風及增波器製作於一香煙盒大小的單元內,可置入口袋,以電線連接著插於耳道之接收器;2.耳掛型,將所有組件製作成一小型彎曲的單元,可掛於耳後,並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3.眼鏡型,將所有組件置入較粗厚的特製眼鏡架內,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4.耳道型,根據配戴者的耳道塑模,將所有組件置入一微小的單元內,可完全插於耳道中。
音樂會上除了演出盧炎兩部較具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憶江南》和《海風與歌聲》,作曲家張玉樹將帶來2010年為追悼恩師而作的《Lament》,連憲升、李子聲、林岑陵也將帶來為這場音樂會的創作首演。音樂家則包括指揮家張己任、黃輔棠、江靖波;聲樂家盧瓊蓉、笛簫演奏家陳中申等都將同台,與長榮交響樂團演出。音樂會將於9月30日舉行,地點在台北國家音樂廳。
東吳大學音樂系則將在10月1日舉行「情衷音樂創作之美-盧炎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活動系列」,白天以論文發表會、晚上以音樂會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學生口中的「盧爺爺」。
音樂系系主任彭廣林表示,盧炎老師在東吳任教多年,以副教授身分退休,後獲聘文理講座教授,直到2008年10月1日辭世,在東吳服務29年,一生和東吳有著緊密的情感。